何晴: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

2023-04-12 15:27:40 安青网

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辅导学生

给学生上课

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责任编辑:李志慧
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相关阅读
  •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
    (相关资料图)

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辅导学生

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x

相关推荐

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辅导学生

给学生上课

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辅导学生

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工作日早上不到6时,何晴会出门前往二十余千米外的农村小学——利辛县旧城学区王老家小学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2014年来到王老家小学任教到2019年升任校长,这一晃,何晴已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本有多次机会回到涡阳县工作,但她选择了坚守在利辛县这所最偏远的村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从农村来,到农村去,她要像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一样,送更多农村娃出去看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她的带领下,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从学区倒数到进入前三名,过去选择离开这里到县城读书的学生也回流了一百余人,学生们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乡村 多次放弃回城机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,与涡阳县、蒙城县交界,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,而王老家小学是全镇最偏远的学校之一,距镇里有七千米路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9月,24岁的何晴来到王老家小学,在这所只有100多名学生、10位教师的村小,一待就是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在涡阳县城,丈夫在涡阳县第一中学工作,何晴不是没想过离开。2018年,何晴参加涡阳县教师招考,并考上涡阳县第一中学,能和丈夫做同事,但她最终放弃了;2020年,何晴被评为亳州市教坛新星,按照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,她可以直接调入涡阳县城,但她再次选择放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,何晴有点傻,图啥?“我一点都不傻,我也想走,但我不能走,我进城了,这些农村孩子怎么办?”何晴说,她出生在农村,是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读书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,她心里像明镜一样,“从走进王老家小学的那刻起,我就要帮助农村孩子走出去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。近年来,从王老家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。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希望像张桂梅一样,做一把梯子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,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导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给学生上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留守儿童共进午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狠抓教学 让农村娃在家门口“上好学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以前去涡阳县上学,路途远,花费大。现在王老家小学教得越来越好,还是在家门口上学放心”。村民王守太的孙子在王老家小学读四年级,之前在涡阳县就读,去年秋季刚转回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过去王老家小学教学成绩排在全学区倒数,有时甚至是倒数第一,生源流失严重。2019年,何晴接任王老家小学校长时,学校还剩一百零几名学生,而且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还在不断下滑。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利辛县甚至涡阳县上学。如果该现象一直持续,这所村小就要被撤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,村小一旦撤并,那些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的学生,上学会很不方便。”何晴说,她必须想办法保住这所学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保住学校,就要找到生源流失的原因。为什么学生家长会舍近求远?何晴明白,关键还在教学质量没上去。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”何晴暗暗下定决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0岁,学习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。何晴就带着大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。何晴先后获评亳州市教坛新星、亳州市十大“药都最美”教师、亳州市榜样人物等称号;学校11名教师中,有多人在市、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,何晴要求教师们勤于帮学生补课。学期结束,何晴还带领教师们坚持上门送通知书,每一份都亲自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,诚恳地向家长征询意见,如实反馈学生表现,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为一个外地教师,何晴对学校周边的村庄道路比本地人还熟悉,到许多学生家里去更是熟门熟路,周边群众早已把她当成了本地人、自家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她对于全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、家庭住址都非常清楚,真的是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榜样。”该校教师许孟玥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,王老家小学在全学区的教学成绩已冲进了前三名,该校学生人数不再连年流失,而是显著增加,学生求学不再舍近求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,何晴更是多次深入到学生家中,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。目前,王老家小学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00人。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,何晴还建起了附属幼儿园,目前幼儿园有幼儿四十余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爱生如子 不放弃一名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老家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,还有几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孩子,对于每一个孩子,何晴都用心对待,甚至还会特殊照顾。“每一粒种子都是鲜活的生命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。”何晴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9月,王老家小学来了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李娇娇(化名),就读一年级。“第一次见到娇娇,我想到了刚刚出生的女儿,心里猛然揪了一下。”何晴回忆说。原本跟班教六年级的何晴主动向学校申请,担任娇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那以后,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何晴与娇娇形影不离的身影。娇娇吃饭比较慢,何晴就放慢吃饭速度陪着她。娇娇接受能力差,何晴便一遍又一遍地教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渐地,娇娇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,不仅可以绘画,还可以唱歌,认写简单的汉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别人眼里,这是何晴干的又一件“傻事”。但她说,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还结合乡村教育特点,发动青年教师成立全学区首个“温暖之家”,定期举办活动,让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连线,为留守儿童送上慰问品等,真正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于职守 从未落下一堂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放弃任何学生的何晴,却“放弃”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。由于没人照顾,她5岁的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只能临时“寄放”在亲戚朋友家里。一直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她,无论刮风下雨,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。两年前,家人担心何晴身体吃不消,才劝她买了一辆汽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何晴在体检中被查出脑内有一个囊肿,医生表示可住院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、肢体不协调等症状,手术治疗更有保障。何晴当时刚接任校长,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,家人拗不过,只能同意暂时保守治疗,然而近四年过去了,何晴依然在坚持保守治疗,定期复查。“本来说今年去做手术的,但是有两位教师请了产假,学校教师少,忙不过来啊。”何晴总是能找到“借口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5月的一天早上,何晴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车祸,致使颈椎拉伤,头部不能转动。到医院拍片后,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,但她心系学生坚持要求回校上课,医生劝说:“你颈椎已经损伤了,如果不治疗,就会有后遗症,比如颈部疼痛、头晕,伴随手臂疼痛麻木,工作不在乎一时。”家人听后,坚持不让其去工作,纷纷劝阻说:“学校和学生没有你可以,这个家没有你不行。你就是不考虑自己,也得考虑女儿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家里的女儿不能没有我,学校的那些学生不也是我的‘儿子’‘女儿’吗?如果我不在,他们的课怎么办?其他老师精力也有限啊。”何晴这么想着,却没有说出口,她谎称去处理事故,途中让司机送她去了学校,到校后直奔班级给学生上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脖子有伤,上课时一动就会疼痛,但她硬是带伤坚持了一个多月。她总是强忍着疼痛不让学生发现,可细心的学生们还是发现了不对劲,“老师,你不舒服吗?你脖子怎么了”“我们给你按按吧”“你快去让医生看看吧”......听到学生们关心的话语,何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,“老师看到你们,就什么疼痛都没有了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,在这所村小工作九年,何晴从未因个人原因落下一堂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晴说,她前行的最大动力就是看着学生们快乐、健康地成长,她要让她的这些“儿女”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教育,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,“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从乡村教育工作中得到的最好回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□曾莹莹、本报记者徐徐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志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> window._bd_share_config = { "common": { "bdSnsKey": {}, "bdText": "", "bdMini": "2", "bdMiniList": false, "bdPic": "", "bdStyle": "0", "bdSize": "32" }, "share": {} }; with (document)0[(getElementsByTagName('head')[0] || body).appendChild(createElement('script')).src = 'http://bdimg.share.baidu.com/static/api/js/share.js?v=89860593.js?cdnversion=' + ~(-new Date() / 36e5)];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: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:“安青网-安徽青年报”或“安青网”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安青网联系。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cript src="/index.php?s=hits/show/id/1678944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src="/static/pc/js/index.js"></script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精彩推送